首页公务知识文章正文

李丹课题组在超分子化学领域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公务知识2025年05月21日 05:01:390admin

李丹课题组在超分子化学领域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截至2025年,中山大学李丹教授领衔的超分子化学课题组已在智能响应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s)药物递送系统、动态共价化学等方向取得系列突破。课题组近三年在Nature Chemistry、J

李丹课题组

李丹课题组在超分子化学领域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截至2025年,中山大学李丹教授领衔的超分子化学课题组已在智能响应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s)药物递送系统、动态共价化学等方向取得系列突破。课题组近三年在Nature Chemistry、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7篇,其研发的光控智能分子笼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标志性成果包括:创制全球首个pH/光双响应药物载体系统,开发具有自修复功能的超分子聚合物新材料。

核心研究方向与代表性成果

课题组聚焦超分子体系的动态响应特性,通过精巧的分子设计赋予材料"类生命"的智能行为。在光响应材料方面,他们设计的偶氮苯基分子开关突破了传统异构化效率低的瓶颈,其光控释放速度较前代技术提升8倍。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肿瘤靶向治疗,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显著降低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优势。

金属有机框架领域则另辟蹊径,通过引入动态共价键,使MOFs材料获得类似蛋白质的构象变化能力。2024年发表于Science的"呼吸式MOFs"可逆吸附二氧化碳能力达到每克3.2mmol,为碳捕获技术提供新思路。课题组开发的柔性MOFs膜更展现出惊人的自修复特性,在80%结构损伤情况下仍能恢复90%以上分离性能。

技术转化与产学研合作

区别于传统学术团队,课题组特别注重成果转化,与广药集团共建的"智能递药联合实验室"已实现3项技术专利转让。其明星产品"光控分子集装箱"采用独特的门控释放机制,在2024年国际纳米医药展会上获创新金奖。令人振奋的是,这套系统现正进行二期临床试验,预计2026年可获批上市。

人才培养与学术影响

课题组独创的"三维培养模式"(理论建模-精准合成-应用验证)已培养15名国家杰青,团队连续三年获中国化学会"优秀创新群体"称号。李丹教授主持编撰的《动态超分子系统》中英文专著被多国高校采用为标准教材,其提出的"超分子机械化学"新概念正在形成新的学科分支。

Q&A常见问题

如何评价该课题组的研究方法学创新

区别于传统超分子化学研究范式,课题组开创性地引入机械力响应要素,将分子识别与宏观力学性能相关联。这种方法学突破使材料设计从静态组合走向动态编程。

其技术转化模式对其他团队有何启示

课题组构建的"需求导向-专利布局-临床验证"三级转化体系极具参考价值。特别是在动物实验阶段就引入GMP标准,大幅缩短研发周期,这种产学研深度耦合模式值得借鉴。

未来五年可能拓展哪些新兴方向

基于现有成果,预测将向两个维度延伸:一是开发神经接口用超分子导电材料,二是探索用于太空环境的自供给材料系统。课题组近期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的仿生离子通道研究或许暗示着这一趋势。

标签: 超分子化学 智能材料 药物递送 李丹课题组 动态共价键

康庄大道:您的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编制指南Copyright @ 201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备案号:京ICP备2024049502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