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究竟由谁来制定和修改
法律究竟由谁来制定和修改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框架,其制定权通常归属于立法机关,但实际立法过程涉及多方主体协作与制衡。2025年的立法实践呈现出更强调公众参与、技术赋能和跨学科协作的趋势,同时不同法系国家的立法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现代立法已
法律究竟由谁来制定和修改
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框架,其制定权通常归属于立法机关,但实际立法过程涉及多方主体协作与制衡。2025年的立法实践呈现出更强调公众参与、技术赋能和跨学科协作的趋势,同时不同法系国家的立法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现代立法已不再是单一机关的封闭决策,而是融合了专业立法者、利益相关方、技术专家和公民意见的动态过程。
立法权的宪法分配
在绝大多数法治国家,立法权被明确赋予代议制机构。以中国为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2023年新修订的《立法法》进一步细化了立法程序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美国实行联邦与州分权的二元立法体系,国会通过的议案需经总统签署方可生效,而各州保留宪法未禁止的立法权限。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机关通过授权立法获得部分规则制定权。欧盟的立法机制更为复杂,欧洲委员会享有立法倡议权,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共同行使决策权,这种多层级立法模式在2025年数字货币监管法案制定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
立法过程中的非传统参与者
随着数字政务的发展,算法辅助立法系统开始影响法律制定。芬兰2024年启用的“LexAI”平台能够自动检测法律草案中的条款冲突,日本则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立法过程的实时存证。公民立法倡议权在瑞士等国家已运作成熟,2025年全球有17个国家将全民公投纳入法定立法程序。
法律渊源的多元化演变
除成文法外,判例法体系下的法官造法功能持续强化。英国最高法院在2024年“数据隐私集团诉讼案”中确立的裁判规则,实际上构成了新的数据权利保护标准。国际组织的规范性文件也通过“软法”形式影响国内立法,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发布的电子商务示范条款,已被62个国家部分采纳。
立法技术的当代变革
预测性立法正在改变传统模式,荷兰司法部运用大数据模拟法律实施效果,新加坡则建立法律修正案的沙盒测试机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帮助立法者识别法律文本的模糊表述,中国2025年施行的《自动驾驶管理条例》即采用机器学习优化了责任条款的表述精度。
Q&A常见问题
普通公民如何参与法律制定过程
现代立法程序通常设置公开征求意见环节,如中国人大网的“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平台,2025年已有23部法律吸收公众建议修改超200处。部分国家允许达到联署人数的公民提案直接进入立法议程。
人工智能是否可能获得立法权
当前AI仅作为立法辅助工具存在,欧盟《人工智能责任指令》明确规定算法不得具有法律人格。但法学界正辩论是否应赋予高度自治AI系统有限制的规则制定权限,这涉及法律主体理论的重大变革。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制定权冲突如何解决
各国通常通过“转化”或“采纳”方式协调冲突,2025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提出的《条约适用指引》建议建立分级适用机制。当涉及人权等普世价值时,国际法院的判决可能优先于国内立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