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原理教学而不失学科专业性
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原理教学而不失学科专业性在2025年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经济学原理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构建"经济学中国化"的双螺旋结构。我们这篇文章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骨架,通过案例本土化、价
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原理教学而不失学科专业性
在2025年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经济学原理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构建"经济学中国化"的双螺旋结构。我们这篇文章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骨架,通过案例本土化、价值观显性化和方法论辩证化三维路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效应,同时保持经济学原有的分析严谨性。
一、从经济学方法论切入思政融合点
西方经济学教材中隐含着"经济人假设"的价值观前提,这恰恰是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绝佳契机。在讲授供求理论时,可对比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与《资本论》中关于市场双重性的论述,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独特优势。
1.1 价值中立神话的祛魅
通过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伦理经济学"理论,揭示新古典经济学宣称的"价值中立"背后实际存在的意识形态预设。用中国脱贫攻坚的计量经济学研究作为案例,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帕累托改进。
二、课程模块的思政映射技术
宏观经济学部分可建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模型,将"十四五"规划指标作为弹性系数测算的实证素材。微观模块中,平台经济反垄断案例既能讲解勒纳指数,又能阐释"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某高校开发的"中国经济景气指数虚拟仿真系统",让学生在预测GDP增速时同步考虑碳排放约束,这种将新发展理念内化为模型参数的实践,获得了202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三、评估体系的思政维度量化
中国人民大学开发的RBL(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值得借鉴,在其课程考核中,30%的分数分配给"理论对中国现实的解释力"分析。某次作业要求学生用科斯定理分析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交易成本计算中纳入"绿水青山"的定价模型。
Q&A常见问题
如何避免思政内容变成生硬的政治灌输
关键在于找到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践之间的"知识摩擦点",例如用博弈论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合作均衡,让价值观引导自然发生在学术讨论过程中。
英文原版教材如何进行思政改造
建议采用"对比阅读法",在曼昆教材的边际效用章节后,补充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美好生活需要"的论述,组织学生讨论效用函数的社会建构特征。
年轻教师如何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参与"经济学中国化"数据库建设是有效路径,该数据库收录了3000+个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的标准化模板,支持按知识点智能匹配。
标签: 高等教育改革 政治经济学 教学创新 价值观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