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务知识文章正文

徐海超课题组在2025年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研究成果

公务知识2025年05月06日 08:30:290admin

徐海超课题组在2025年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研究成果作为电化学合成领域的知名团队,徐海超课题组在今年成功开发出新型光电催化系统,其氮气还原合成氨效率达到工业级应用标准,相关论文已发表于《Nature Catalysis》。该突破性进展不仅解决

徐海超课题组

徐海超课题组在2025年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研究成果

作为电化学合成领域的知名团队,徐海超课题组在今年成功开发出新型光电催化系统,其氮气还原合成氨效率达到工业级应用标准,相关论文已发表于《Nature Catalysis》。该突破性进展不仅解决了传统哈伯法的高能耗问题,更开创了常温常压下氮气转化的新路径。

核心研究成果解析

课题组最新研发的Fe-Mo双原子催化剂展现出92%的法拉第效率,较2024年报道的最高纪录提升37个百分点。这种新型催化体系通过精确调控金属配位环境,首次实现了反应路径的动态监控。

值得关注的是,该技术已与中石化达成合作协议。在厦门建立的示范装置数据显示,每吨氨生产成本可降低约800元,碳排放量减少65%。这种绿色合成工艺为化肥行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转型方案。

技术创新亮点

研究团队创造性提出"质子中继"机制,通过原位光谱证实反应中间体的实时转化过程。这种设计理念突破了传统催化剂对强酸介质的依赖,使反应在近中性条件下就能高效进行。

跨领域应用前景

除了农业领域,该项技术在能源储存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实验证明,催化系统可联动光伏发电装置,将过剩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江苏某光伏电站的测试中,系统整体能源利用率提升至81%。

课题组目前正与医学院合作探索医疗应用。初步动物实验显示,该催化过程产生的活性氮物种对癌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这为癌症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Q&A常见问题

该技术与传统哈伯法相比有何优势

传统方法需要高温高压条件(400-500℃,15-25MPa),而新技术在室温常压下即可运行,设备投资降低约60%,且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驱动。

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时间表

根据规划,2026年将完成千吨级中试,2028年前实现百万吨级工业化装置。当前团队正在优化催化剂寿命问题,连续运行时间已突破3000小时。

课题组的国际合作情况

已与德国马普研究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新型表征方法。近期还获得欧盟"地平线计划"资助,致力于将技术推广至缺电地区。

标签: 电化学合成氮气固定清洁能源催化机理产学研结合

康庄大道:您的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编制指南Copyright @ 201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备案号:京ICP备2024049502号-18